您好,会员单位登录后可以阅读本栏目详细信息,点击登录。
您好,申请成为会员后可以阅读此信息,点击申请。
发布日期:2025-05-12 浏览量:4
为推进小麦淀粉产业高质量发展,5月9日,中国淀粉工业协会驻会执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义,率调研组赴河南工业大学开展专题调研,实地考察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并与校方及行业龙头企业代表共计20余人,就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议题进行深度研讨。
在座谈会上,李义秘书长系统阐述了淀粉产业“融合创新、科技赋能”的发展理念,提出以合成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为双核驱动,聚焦:一、营养健康食品添加剂、功能化产品、生物医药,二、精准营养饲料,三、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绿色化学品等三大领域,构建覆盖“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人才链”等四链协同体系,着力实现原料多元化、生产智能化、工艺绿色化、产品功能化、副产增值化等五大战略目标,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党委书记张兴振对协会调研组表示欢迎,并详细介绍了河南工业大学的整体情况及学校在粮食深加工领域的科研布局与成果转化成效。他表示,河南工业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为核心,聚焦产业链延伸与高值化开发,小麦淀粉作为淀粉类别中越来越重要的一类淀粉,据协会年报统计,2024年小麦淀粉产量约273万吨(折商,下同),其中河南小麦淀粉产量133万吨,占总产量的49%,山东、安徽及陕西小麦淀粉产量分别为47.94万吨、34.65万吨和20.48万吨,四省合计市场份额高达86.75%,从加工上看已初具规模。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动,尤其在小麦淀粉深加工方面,继续推动技术攻关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通过河南工业大学粮油学部副主任安红周教授、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加工技术岗位科学家郑学玲教授、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副主任刘洁教授的介绍,我们认识到河南工业大学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具有强劲的科研实力,作为粮食深加工领域首个国家级平台,其现有仪器设备9.36亿元,大型精密仪器1.5亿元、中试设备1.18亿元和14500平方米实验空间,累计承担60余项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还依托“平台+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与中粮、五得利等头部企业共建12个联合实验室,推动30余项专利技术产业化应用。在粮食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有力推动了粮食行业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山东渠风食品公司副总经理刘维亮、河南汉永集团公司技术总监李瑞丰和郑州博大公司董事长孙发喜等企业代表针对小麦淀粉行业存在的小麦淀粉和谷朊粉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等问题,产业标准体系滞后、产品增值低等堵点、痛点进行了分享和交流。与会各方将共同努力为小麦淀粉产业搭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平台,重点突破深加工技术瓶颈,构建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等。此举将有效贯通“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创新链条,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注入新动能。